小编:本页照片由本报记者提供。朱田都市报记者李晓琴叶蓉实习生田万石通讯员李玉华11月1日
本期照片由本报记者提供。
□朱田都市报记者李小琴叶蓉实习生田万石通讯员李玉华
11月1日,双年展宣传日在颇有古武汉气息的延庆市拉开帷幕。武汉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总规划何梅在致辞中表示,双年展将打破行业壁垒,实现城市设计、人工智能、社区微更新等领域跨界融合,将创造力植根于生活,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作为“设计之都”,武汉正以开放的姿态打造全球创新交流平台。
开幕式上,4条“设计漫游”主题路线亮相,连接20多个设计地标,供市民免费领取地图和探索。例如“世纪风情”路线,会经过江汉关博物馆、八宫uan,感受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痕迹。同时,“工匠日常”路线深入郝梦岭路的小店和山海关路的烟火餐厅,发现大街小巷的热闹美学。
1
4根主电缆串联
超过20个设计里程碑
十一月,一股创意狂潮席卷了武汉。第八届武汉设计双年展于11月7日至13日举行,以“创意无限、融合交流”为主题,整个城市变成了一座巨大的“移动设计展厅”。从武汉国际会展中心主总部,到蔡甸区深沪国际城分馆,全市范围内的一系列活动,本次设计节不仅吸引了近千名全球设计精英,也让普通大众轻松融入和体验设计如何改善生活。
2
7个展区
凸显吸引力你的设计
主会场武汉国际展览中心设有七个展区,涵盖人工智能、数字创意、工业设计等各个领域。人工智能创意设计展将展示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和智能交互中的颠覆性应用,参观者还可以亲手体验人工智能设计的玩具。 “城与水共存智能设计展”重点展示超长桥梁、数字孪生技术等武汉工程设计核心能力。
深沪国际城分店将人文生态与设计创新深度融合,首次全球首发。除了“国际湿地城市设计展”外,我们还举办国际大师邀请展“在水边”,汇聚了包括隈研吾在内的世界顶级建筑师的作品。钍会议中心的天桥保证了鸟类迁徙的路线,屋顶的“生态过滤器”让雨水循环流动,生动诠释了“最自然、最少干预”的设计理念。
3
好的设计改善城市
更智能、更宜居
各国专家的意见为双年展增添了深度。武汉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总规划师何梅强调,设计不仅仅是审美创造,更是城市治理和产业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在汉正街规划馆,他指出,有机更新要注重历史风貌的保存和功能创新,让设计为市民生活服务。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在“人工智能+城市空间与未来”高层对话中提出,城市就像生命体,人工智能应该帮助凸显和创造空间的潜力。建设更智慧的城市。他以汉正街改造为例,总结道,成功的故事需要“以人为本的渐进式微升级”,避免大规模拆除和建设。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谭干一谈到,低地经济如何从未来的角度重塑城市格局。他提出“空、空、陆、海”一体化发展理念,拓展武汉人居环境未来维度。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院长李志刚教授在国际人居环境发展跨境峰会上总结道,未来人居环境需要兼顾宏观生态和微观社区、科技与人文相融合的系统思维。
国际专家也提供了新的启示。大卫·格雷斯曼,前总统国际设计委员会称,武汉投资了最高标准的城市设计,并已成为“世界典范”而受到赞誉。西班牙建筑师 Lorenzo Barrio Nuevo 谈到了人工智能在建筑中的应用,曼彻斯特代表强调设计必须“以人为本”。
4
与街头融为一体的设计。
每个人都是设计师
双年展不仅自由开放,而且让设计融入日常生活。市民王先生表示:“当我沿着地图在莲清里走一圈时,我感觉古老的建筑已经变成了创意空间,设计就在我身边。”此外,金鹤奖设计竞赛重点关注黄鹤楼、山海关等市民熟悉的地标建筑,鼓励市民参与。一系列的促销活动将使人工智能设计、数字影院等前沿技术变得触手可及。
吴俊庆,迪武汉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局长公布了“武汉绿色地图”图集,表示这种“智慧地图”可以成为城市治理的通用语言,让设计更加贴近百姓生活。整个展览中,从沙湖公园的论坛到汉正街的集市,设计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概念,而是人们谈论和行走的一部分。
据悉,展览结束后部分优质展品将移至武汉规划展览馆,沉虎长者邀请展将持续至2026年2月。武汉正在用设计作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手段。无论是设计爱好者还是普通市民,都可以在这个全民共享的设计盛典上发现城市之美,感受创意魅力。
当前网址:https://www.lxbxg.com//a/meishi/749.html








